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現象增多。氣候變化將對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系統和能源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為減少氣候暖化,各國於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何謂碳權
碳權是一種貿易制度,通過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實現減少全球氣候變化的目標。碳權制度允許企業和政府購買或出售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以便在滿足減排目標的同時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碳權制度的實現方式包括排放交易和碳稅。排放交易是指政府通過發布配額並許可企業進行交易,以實現減少碳排放的目標。碳稅是指政府對碳排放進行課稅,以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轉向更環保的技術。碳權制度旨在通過市場機制和經濟激勵,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和創新更環保的技術,從而為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作出貢獻。
台灣碳權階段
在台灣,碳排放交易制度於2015年開始實施,並在2019年修正完善碳排放交易法,最快將在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在即將實施的碳稅制度中,首先會對製造業中的大型二氧化碳排放企業進行收費,例如發電、石化、鋼鐵、積體電路製造等年產二氧化碳超過2.5萬噸的企業。
碳權制度受惠者
碳權制度旨在通過碳排放交易市場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提高能源效率,因此受益于碳權制度的主要是那些已經採取了減排措施或能夠通過改進生產過程和技術實現減排的企業。因此有些產業會直接受惠,例如:清潔能源、節能與低碳交通產業。
總之,碳權制度主要是針對高碳排放的企業進行監管和減排的,那些已經採取減排措施或能夠通過改進生產過程和技術實現減排的企業則可以從碳交易市場中獲得收益。
在碳權制度受惠者的產業中,挑選幾檔介紹:
升級為VIP會員觀看更多內容...